
凌晨 1 点,研趣学员小宇还在书桌前发呆:刷保研群看到 “XX 已刷完 3 套真题”,再看看自己刚翻开的《教育经济学》,突然觉得 “自己肯定考不上”;纠结要不要冲某 985,既怕 “竞争太激烈白费功夫”,又怕 “选保底院校太亏”,翻来覆去 2 小时没定方向;整理笔记时总觉得 “框架不够完美”,改了 5 遍排版,却没记一个核心考点 —— 这是很多保研人的内耗日常:不是没努力,而是 “想太多” 把精力耗光了。后来小宇在规划师的帮助下发现:他的内耗 90% 源于 3 个 “无意义的想”,而只要找准方法,就能从 “纠结内耗” 转向 “高效推进”。
一、先认对内耗:“想太多” 不是 “谨慎”,是 “自我消耗”
保研路上的 “想太多”,看似是 “考虑周全”,实则是 “把注意力放在无法掌控的事上”:比如想 “别人会不会比我努力”“考不上怎么办”“笔记没做好会不会影响成绩”,这些想法不仅没帮你解决问题,反而让你陷入 “焦虑→拖延→更焦虑” 的循环。
研趣做过调研:每天内耗超 1 小时的保研党,复习效率比 “少想多做” 的人低 60%—— 他们花 30 分钟纠结 “要不要开始刷真题”,花 1 小时焦虑 “别人的进度”,最后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只剩 5 小时;而内耗少的人,直接按计划推进,8 小时就能完成别人 10 小时的任务量。小宇之前每天花 2 小时想 “自己是不是不如别人”,后来减少内耗后,每天多学 1.5 小时,2 周就赶上了之前落下的专业课进度。
二、拆解 3 个 “想太多”:每个内耗源,都有对应的破局方法
1. 想 “别人的进度” 太多:总拿 “别人的尺子” 量自己,忘了 “自己的节奏”
这是最常见的内耗:刷保研群看到 “XX 已完成二轮复习”,立刻慌了;听到同学说 “投了 5 所 985”,就怀疑自己 “只投 2 所是不是太少”;甚至别人背单词比自己快,都觉得 “自己肯定考不上”。
小宇曾因为这个内耗到失眠:他每天刷 “保研打卡群”,看到有人说 “每天学 12 小时”“刷完 50 道论述题”,就觉得自己 “每天学 8 小时、刷 20 道题肯定不够”,结果越焦虑越学不进去,单词背了又忘,真题错一片。
破局方法:用 “进度锚点法” 替代 “和别人对比”
研趣规划师帮小宇做了 “个人进度锚点表”,核心是 “只和自己的昨天比,不和别人的今天比”:
- 每天记录 “3 个核心完成项”(比如 “刷完 1 章真题、背完 50 个专业名词、整理 1 份科研数据”),而不是 “学了几小时”;
- 每周日对比 “本周 vs 上周的完成项”,比如 “上周刷 3 章真题,本周刷 4 章,就是进步”;
- 关掉 “保研打卡群” 的消息提醒,每周只在固定时间(如周日晚)看 1 次关键信息,避免被别人的进度干扰。
小宇用这个方法后,不再纠结 “别人学多久”,而是专注 “自己每天完成了什么”,2 周后真题正确率提升 25%,他说:“原来我不是不够好,只是被别人的进度打乱了节奏。”
2. 想 “失败的后果” 太多:把 “可能的坏结果” 放大,不敢开始行动
“如果我冲 985 没考上,保底院校也错过了怎么办?”“如果我做科研课题没做出成果,面试时导师会不会觉得我没能力?”“如果我刷真题错太多,是不是说明我不适合保研?”—— 这些 “如果” 像石头一样压在心里,让你迟迟不敢开始。
学员小琳曾因为想 “失败后果”,迟迟不敢开始准备科研课题:她怕 “自己设计的问卷没人填”“数据分析做不好”,结果别人都提交课题初稿了,她还在纠结 “要不要做”,最后只能熬夜赶工,质量还不高。
破局方法:用 “最小行动法” 替代 “想后果”
研趣的 “最小行动法”,核心是 “先做‘1 步小行动’,再看结果,别提前预设失败”:
- 怕课题做不好?先做 “1 个小任务”—— 比如花 1 小时查 “同方向的课题案例”,而不是想 “整个课题会不会失败”;
- 怕冲 985 没考上?先做 “1 个适配动作”—— 比如花 2 小时查 “目标院校近 3 年的录取分数、报录比”,用数据判断 “自己有没有机会”,而不是凭空焦虑;
- 怕真题错太多?先做 “1 道题”—— 比如花 10 分钟做 1 道简答题,哪怕错了,也能知道 “自己错在哪”,而不是不敢动笔。
小琳用这个方法后,先花 1 小时查了 “乡村教育调研的问卷案例”,接着用 2 小时设计了基础版问卷,慢慢推进,最后不仅按时提交了课题,还在面试时被导师夸 “问卷设计很扎实”。她说:“原来只要开始做,很多‘坏结果’根本不会发生,都是自己想出来的。”
3. 想 “完美的结果” 太多:总追求 “一次做好”,陷入 “细节内耗”
“笔记要排版完美,否则记了也没用”“个人陈述要写得无可挑剔,否则导师不会要我”“科研报告的数据要 100% 准确,否则就是失败”—— 这种 “追求完美” 的想法,让你在细节上反复纠结,浪费大量时间,最后反而没完成核心任务。
学员小哲曾因为这个内耗:他整理《教育管理学》笔记时,总觉得 “字体不够工整”“框架不够清晰”,一份笔记改了 6 遍,花了 3 天,结果其他章节的复习全落下了;写个人陈述时,光开头就改了 10 遍,纠结 “用‘我对教育感兴趣’还是‘我热爱教育事业’”,最后交材料时差点迟到。
破局方法:用 “80 分原则” 替代 “追求完美”
研趣一直强调 “保研阶段,80 分的完成比 100 分的完美更重要”,具体做法是:
- 定 “80 分标准”:比如笔记的 80 分是 “核心考点记全、自己能看懂”,不用追求排版;个人陈述的 80 分是 “研究兴趣、经历、规划写清楚,没有语法错误”,不用纠结 “开头怎么写更华丽”;
- 先完成 “80 分内容”,再看是否有时间补 “20 分细节”:比如小哲后来整理笔记时,先快速记 “核心考点 + 关键词”(80 分),后续复习时再补充细节(20 分),1 天就整理完 2 章,效率提升 3 倍;
- 问自己 “如果只做 80 分,会不会影响最终结果?”—— 比如笔记排版不完美,不影响你记住考点;个人陈述开头不够华丽,不影响导师看到你的核心优势。
小哲用这个方法后,不再陷入细节内耗,2 周就整理完所有专业课笔记,个人陈述也按时提交,他说:“原来不用追求完美,先完成再优化,反而能更快推进。”
三、研趣的 “内耗解药”:帮你从 “想太多” 转向 “做太少”
很多时候,你不是 “不想做”,而是 “不知道怎么做”,才会陷入内耗。研趣会从 3 个方面帮你破局:
- 定制 “个人节奏表”:规划师根据你的专业、基础、目标院校,制定专属复习计划,比如 “每天刷 1 章真题、背 50 个名词”,让你知道 “自己该做什么”,不用纠结 “别人做什么”;
- 提供 “案例支持库”:整理近 3 年跨专业、双非上岸的案例,比如 “双非→211 教育学”“英语→教育技术” 的上岸经历,帮你判断 “自己的情况有没有机会”,不用凭空怕失败;
- 实时 “内耗疏导”:规划师随时解答你的纠结,比如 “选 985 还是 211”“科研课题怎么起步”,帮你分析利弊,而不是让你自己瞎想。
小宇、小琳、小哲后来都靠这些支持走出了内耗,顺利上岸 —— 他们发现:原来内耗不可怕,只要找对方法,有人帮你梳理,就能把 “想太多” 的精力,变成 “做实事” 的动力。
写在最后:保研赢的,是 “少想多做” 的人
保研路上,没有 “绝对的够好”,只有 “相对的推进”—— 你不用比所有人都努力,不用一次就做到完美,不用保证自己一定能考上,你只要 “少想一点,多做一点”:今天比昨天多刷 1 道题,今天比昨天多整理 1 个考点,今天比昨天多推进 1 步科研,就是在靠近目标。
如果现在的你还在纠结 “别人的进度”“失败的后果”“完美的结果”,别慌 —— 研趣会帮你理清节奏,解决问题,让你从 “内耗焦虑” 变成 “高效推进”。记住:保研不是 “想出来的成功”,而是 “做出来的上岸”,少想多做,你就赢了大半。
研趣保研联系方式:19155121452
或扫码添加【鳗鱼老师】
领取更多保研资料,免费1v1保研规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