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 1 点,你刷到同班小李的朋友圈:“挑战杯省赛金奖公示啦,保研又多了个筹码~”;早八课上,听见小王跟同学说 “真题刷完 3 套,正确率 85%”;午休时,班长在群里发 “前五个学期绩点排名,我又往前冲了 2 名”—— 保研路上,最让你焦虑的不是 “目标院校有多难”,而是 “身边的同班同学好像都比自己快一步”。
这种 “怕输给同班同学” 的内耗,像一根无形的绳子:你会因为同学多参加一个竞赛而慌着报班,会因为同学绩点比你高 0.1 而熬夜刷题,会因为同学先联系到导师而急着发邮件。可最后往往是:节奏被打乱,效率变低下,甚至连自己原本的优势都被掩盖 —— 这才是保研路上最该警惕的陷阱。
先看清:为什么 “怕输给同班同学” 最容易内耗?
不是因为同班同学有多强,而是 “近距离对比” 放大了你的焦虑。保研不像高考,有明确的分数线和全省排名,它更像一场 “信息不透明的赛道赛”:你和同班同学每天在同一间教室复习、同一群老师上课,彼此的进度、成果都看得见摸得着。
小李的竞赛获奖,你能立刻看到证书;小王的真题进度,你能当场听到细节;班长的绩点排名,更是直接摆在眼前。这种 “具象化的差距”,比 “听说某外校学生拿了国奖” 更有冲击力 —— 你会下意识觉得 “他和我起点一样,他能做到我没做到,就是我输了”。
研趣学员小周就曾陷在这种内耗里:看到同班小张每天学到凌晨 2 点,他也跟着熬夜,结果白天昏昏沉沉,错题率反而上升;听说小张联系了某 985 导师,他没准备好就仓促发邮件,导师回复 “材料不够清晰”,让他更挫败。后来他才知道,小张看似努力,实则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只有 4 小时,联系导师也只是初步沟通 —— 很多你以为的 “差距”,其实是自己脑补出来的焦虑。
再拆解:这种内耗会悄悄毁掉你的保研节奏
“怕输给同班同学” 的内耗,最可怕的不是让你焦虑,而是让你偏离自己的赛道,做很多 “无效努力”:
一是打乱进度。你本来计划用 2 周啃完《教育学原理》,看到同学 3 天就说 “过了一遍”,立刻压缩时间,结果知识点只记了皮毛,做题时全是漏洞。就像小周,为了追上小张的熬夜节奏,把 “每天整理 1 章笔记” 改成 “每天整理 3 章”,笔记越写越潦草,回头复习时根本看不懂。
二是忽视优势。你可能擅长科研,却因为同学绩点比你高,就一门心思刷绩点,把科研项目晾在一边;你英语六级 580 分,却因为同学考了 600 分,就反复刷分,浪费了准备竞赛的时间。其实保研是 “综合比拼”,不是 “单点碾压”,你放弃自己的优势去追别人的长处,反而会让自己变得平庸。
三是放大负面情绪。你会因为 “同学比你多一个奖项” 而否定自己的努力,会因为 “同学先拿到夏令营通知” 而怀疑自己的能力,甚至会因为 “和同学复习进度不一样” 而坐立难安。这种情绪内耗,会消耗你大量的精力,让你连 “正常复习” 都做不到。
最后找到破局点:3 招跳出 “同班竞争” 的内耗,专注自己的赛道
保研不是 “同班同学之间的零和博弈”,而是 “你和自己的较量”。真正能帮你上岸的,不是 “赢过同班同学”,而是 “发挥自己的优势,达到目标院校的要求”。这 3 招能帮你跳出内耗:
1. 重构 “参照物”:别只盯着同班,要看 “目标院校的录取标准”
把你的 “对比对象” 从 “同班同学” 换成 “目标院校的往届录取生”。去查目标院校官网,看看录取的学生平均绩点多少、有哪些竞赛 / 科研经历、英语成绩如何。比如你想保教育学,发现目标院校录取生大多有 “1 个省级竞赛奖 + 1 段科研经历”,而你已经有了这些,就不用因为同班同学多一个校级奖而焦虑。
小周后来就是这么做的:他目标是某 211 院校,查到往届录取生绩点平均 3.6,他自己 3.58,差距不大;科研方面,他有 1 段校级课题经历,正好符合要求。看清这些后,他不再盯着小张的进度,而是按自己的计划补绩点、完善科研报告,最后顺利拿到了夏令营 offer。
2. 聚焦 “自己的进度条”:每天列 “3 件核心事”,不跟别人比速度
别再问 “同学今天学了多久”“同学刷了多少题”,而是每天早上列 3 件 “能帮你靠近目标的核心事”,比如 “今天搞懂‘人力资本理论’的 3 个核心观点”“整理科研报告的数据分析部分”“背 50 个英语单词”。完成这 3 件事,就是一天的胜利。
就像小王,之前总跟同学比 “刷真题数量”,后来改成每天列 “核心任务”:第一天 “刷 1 套真题 + 搞懂所有错题”,第二天 “总结真题里的高频考点”,第三天 “用高频考点刷题巩固”。虽然他刷真题的速度比同学慢,但正确率从 60% 提到了 80%,最后面试时还因为 “对考点理解深” 被导师表扬。
3. 主动 “打破信息差”:和同学适度沟通,减少 “脑补焦虑”
很多时候,你对同学的 “差距焦虑”,源于 “信息不透明”—— 你以为同学 “轻松拿到竞赛奖”,其实他准备了 3 个月;你以为同学 “真题刷得又快又好”,其实他只是 “过了一遍选择题,大题没做”。
适度和同学沟通,比如 “你这道题怎么理解的”“竞赛准备时要注意什么”,既能获取有用的信息,也能发现 “大家都有自己的难题”。就像小周和小张后来聊过才知道,小张熬夜学习是因为 “白天效率低”,联系导师也只是 “发了封自我介绍邮件,还没收到回复”—— 原来彼此都有焦虑,只是没说出来。
写在最后:保研是你的 “单人赛道”,不是 “同班的接力赛”
同班同学不是你的 “竞争对手”,而是和你一样在保研路上努力的 “同行者”。你不需要 “赢过他们”,只需要 “做好自己”:按自己的节奏复习,发挥自己的优势,达到目标院校的要求。
当你再看到同学的 “好消息” 时,试着告诉自己:“他的进度是他的,我的节奏是我的”“我有我的优势,我在按计划靠近目标”。少一点 “怕输给别人” 的焦虑,多一点 “专注自己” 的坚定,你会发现:内耗少了,效率高了,保研这条路也会走得更稳。
毕竟,最后决定你能否上岸的,不是 “你比同班同学多多少优势”,而是 “你是否达到了目标院校的标准”。专注自己的赛道,比什么都重要。
